服务热线:400-6969803
来也视角

VEni visual angle

行业资讯
来也研究
来也专题
来也动态
全域旅游专题(五) | 全域旅游发展特征与模式分析
来源: | 作者:laiyelvyou | 发布时间: 2017-11-17 | 4147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域旅游是从部门抓旅游到党政统筹抓旅游、从景点旅游到目的地旅游、从封闭式小旅游到开放型“旅游+”、从“民团式”治安管理到全域化依法治理、从企业单打独享到全社会共建共享。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是从部门抓旅游到党政统筹抓旅游、从景点旅游到目的地旅游、从封闭式小旅游到开放型“旅游+”、从“民团式”治安管理到全域化依法治理、从企业单打独享到全社会共建共享。
全域旅游为什么
      全域旅游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综合载体,全域旅游适应了大众旅游的时代要求,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地区发展的战略再定位。
全域旅游怎么干
      健全综合的旅游管理体制、建设全面的旅游公共服务、建立融合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开放的旅游营销体系、推动旅游引领的多规合一、完善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
全域旅游什么样
     全域旅游应做到综合管理体制到位、厕所革命成效明显、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城乡旅游环境优美、政策措施保障有力、综合贡献突出、安全文明有序。


全域旅游五大特征
1.全域旅游优化区域内发展资源利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全域旅游不是景点景区的区域建设,而是优化区域内各种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达到宜居、宜乐、宜游、宜休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旅游休闲地。这就需要整合区域内有效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利用效率,让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具备旅游资源的特质,比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满足本区域内居民的日常需要,还要具有审美品质,成为装扮城市、同样服务游客的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在细节上做足,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代表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
      厕所革命是全域旅游四大要求之一,关于厕所革命,李金早表示,厕所建设不足、供给不足,而且品质亟待提升,是我国旅游发展中公共服务供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和短板,无论是国内的旅客还是国际游客,对我们在厕所上面的问题意见最大。旅游部门要不断加强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餐饮店、旅游购物场所厕所建设工作力度。要让厕所革命深入城乡,确保全方位满足游客和群众的如厕需求,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森林生态建设中,除了美化区域环境,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要建设成为区域特色环境吸引,为全域旅游的打造提供宜人的游览环境,绿化环境较大的地方还能打造旅游空间,依托环境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要到多样性农业发展,例如农业农事采摘、休闲农业等。因此活性运营地域资源是全域旅游中十分重要的,是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的基础。


2.实行“旅游+”发展模式,使得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新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全域旅游的核心价值就是“旅游+”,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产业生态群落,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跳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旅游+”社会、生态、环境等非经济领域,促进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通过“旅游+”部门工作,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形成“群马拉车”的格局。充分挖掘相关产业的旅游观赏、体验、休闲、度假功能,全面提升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一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实现地方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要以市场需求为供给改革的根本立足点,坚持需求引领、创新推动,提升现有旅游产品质量,不断推出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业态;要将企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旅游业,增强旅游市场主体活力。

旅游+工业,可以促进工业文化的传播,打造工业旅游产品,促进区域工业化进程,发展集观赏、休闲、游览、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创新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旅游+农业,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从生态、环境治理、民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位的复兴乡村发展,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农业生产,从根本上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打造现代化农村;旅游+生态,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区域生态化建设,优化环境的同时带动经济增长。


3.全域旅游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要求的是一个相关配套要素完备、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开放性与综合性共存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品质由整个社会环境决定,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共建共享。

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旅游规划的建设者、参与者、服务者,摒弃了以往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全域旅游需要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也需要广大的游客、居民来支持与维护,只有政府与人民齐心协力,才会让游客玩得舒心,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达到两全其美。旅游发展成果需要群民共享,使得居民受益,促进居民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全域旅游的建设贡献力量,如此才能达到共建与共享动态平衡。
4.全域旅游统筹空间规划建设。我国以前旅游发展状况往往是景区内环境良好,设施齐全,但是景区外却有诸多垃圾,环境脏乱差,还有很多违法乱摆的摊点,搞得景区内外差异极大,这充分表明了景区景点利益化,不以区域建设为目的,只求自身发展。但是全域旅游是以由统筹区域发展为目标,由各种规划转变为多规合一,将区域作为发展整体,拆除景点景区的发展围墙,实施一体化建设,整体优化环境,优化旅游服务过程,使得区域内处处有美景,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1.龙头景区带动型。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2.城市全域辐射型。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3.全域景区发展型。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宁夏中卫等地。


4.特色资源驱动型。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5.产业深度融合型。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区、北京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