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969803
来也视角

VEni visual angle

行业资讯
来也研究
来也专题
来也动态
全域旅游专题(二) | 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下乡村大变样
来源: | 作者:laiyelvyou | 发布时间: 2017-11-14 | 3486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家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金早说,新时代下旅游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成为美丽经济、健康产业、幸福产业之首。
      国家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金早说,新时代下旅游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成为美丽经济、健康产业、幸福产业之首。
全域旅游发展形势
      新时代中国旅游特征表现为八大转变:从规模旅游、速度旅游向品质旅游、美好旅游转变;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从浅层次旅游向深度旅游转变;从边缘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从接受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旅游外交转变;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


     
      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旅游业要主动实施旅游扶贫;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业要从高速增长向高品质增长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解决有效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各区域分布规划转变为多规合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旅游扶贫、富民、全域旅游的开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社会治理,加快推进旅游业创新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旅游市场秩序治理上持续发力,有效推动旅游市场管理机制创新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重视发展生态旅游;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培养旅游人才。

     全域旅游现如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未来我国旅游将实现区域化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文化、环境、民生多位一体发展。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要全空间、全产业扩展,要从景区景点的点状式发展转变为面式区域发展,而旅游的重点是在城市,面对的城市中的快节奏生活,产生的是一种休闲式体验旅游,旅游的基础却是在乡村,乡村更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它具有全域旅游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与开发进度,也契合了十九大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这代表着乡村需要形成成体系的旅游资源与管理模式,形成新的分工体系。


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全域旅游优势
     乡村在未来旅游市场中占据着发展优势,综合来看乡村具有全域旅游的资源、空间、产品、产业与主体。
全域旅游资源
     乡村发展旅游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乡村的生活氛围,这是乡村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形成了一种城市不存在的低密度民居布局,在现阶段我国发展中,是珍贵的旅游资源集合。


全域旅游空间
     从旅游空间看,以前的旅游空间是景区式发展,是点式的发展方式,面对旅游市场的发展与时代的演变,以前的旅游模式已经不再使用,应运而生的全域旅游模式,即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空间,将以前的点状连接起来,完全形成一个整体呈现在游客面前。对于体验者而言,这样的空间更加自由化、活跃化。而乡村是点状堆积式分布,是非常自然开放的场域,更符合全域旅游时代的空间要求。所以更多的游客从城市出发,进入乡村全域旅游空间,停留时间较长,整体体验效果增强。
全域旅游产品 
     从旅游产品的角度看,我国旅游已从观光式过渡到休闲体验式,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旅游体验产品是市场需要的,也是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乡村是一块待开发的沃土,从历史文化入手,可以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包括服装、饰品、休闲产品、食品等,都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产物,所以乡村是创新型旅游产品的好地方。

全域旅游产业
     全域旅游的产业体系是支撑旅游的支柱,而乡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衍生出休闲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农事体验等多种形态,使其具有综合性、层次性,与全域旅游的多样化是相对应的,这样的产业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力的,是符合游客多样化消费选择的。
全域旅游主体
      我国旅游业以前是封闭的系统模式,是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由旅游企业开发景区,游客被动接受,传统的旅游服务,是旅游机构对消费者的单方向服务。而如今是共享经济的时代,需要全民参与,全域旅游正是以共建共享为理念,达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为目的,既要强调服务方的引领、管理和兜底作用,又要发挥广大游客、居民的体验、互动、参与的热情。乡村旅游主体适应了此种共享模式,许多创客、投资机构等参与其中,农民自发的参与建设,符合全域旅游全民共建共享的特点。



     综上乡村符合全域旅游发展的资源、空间、产品、产业等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还具有发展的优势。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从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来看,可匹配出若干种可以发展的乡村形态。比如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文化遗产型、生态依托型、产业依托型等。从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筛选,看到这样一些村子比较容易成型。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怎么引导这些乡村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从游客的使用上出发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景区服务型的乡村,景区能够满足大家在相对封闭空间里头的游赏,高质量的游赏。他又需要宽松、自由,有深度的旅游体验,他会分流到乡村去。休闲化乡村,它可能不需要依赖景区,到村子度一个周末,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休闲活动,这样的乡村也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一种类型的选择。
      度假化乡村,文化乡居型乡村,把村子的生活空间,本身变成度假空间,依赖于原来的传统建筑,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很深厚的乡土文化。产业化的、农业公园型的乡村旅游模式,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做一些农场。


第一种,景区服务型乡村的一种升级模式。在景区旁的村子是非常容易成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游乐游客,农民会自发提供一些服务,但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化。这种村子基础条件是靠近成熟景区,或者大的旅游项目,村落有比较好的硬件条件,它能够做一些食宿的接待。

这样一些村子升级的方向是在一定程度的规范化基础上,不抹杀个性发展,它能够跟成熟的景区配套,做有组织化食宿接待。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借鉴酒店管理的方式去管理这些民宿户,使它能够达到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如户型设计上满足乡村民宿的要求,统一的进行价格的定价和结算,形成良好的系统。
第二种,休闲化的郊野游憩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种村子优势为生态环境良好,靠近城郊,有一定的农田、山场,能够引入一些休闲游乐设施。主要面向城市周边的群体,通过创意性的开发来打造多元化休闲游憩空间,比如像乡村露营地、湿地公园、户外运动公园、小型休闲农园等。村庄外围范围利用农田、河流等地形地貌,构筑起来郊野生态基地,如垂钓园、骑行绿岛。
第三种,文化型的村子。住建部评审的传统村落,有一定数量闲置的传统民居,适合进行度假的改造,发挥民居本身的价值性。一个村子就是一个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本身会讲述乡土历史、文化,需要注重平衡发展,把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保护乡村原本肌理形态,保护乡村生活场景。另外注意新旧的融合,把新形态的旅游产品和原始村落风貌特征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型村落可适合发展文化民宿、酒店、乡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坊、艺术家工作室等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注重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注重基础设施与游客体验的把握,做细度假配套。


第四种模式,产业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好,有农业基础人才、农业资本支撑,可以发展田园、公园、农旅合一的现代农业和田园休闲综合体。农业和旅游能够实现一个深度的融合,这种产业形态可能是农业示范区,田园游乐场、农产品的市集、田园度假区等等。

      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聚集人气,带动生态现代农业、农副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其他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大城市人口有序地向特色旅游小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化建设。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阔农民视野,提升文明素质,真正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