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969803
来也视角

VEni visual angle

行业资讯
来也研究
来也专题
来也动态
乡村振兴专题(十) | 多方专家权威解读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与旅游业发展
来源: | 作者:laiyelvyou | 发布时间: 2017-11-10 | 43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下的新战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扶贫攻坚工等程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得以整合发展。十九大后,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代表均发表了对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下为来也整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下的新战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扶贫攻坚工等程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得以整合发展。十九大后,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代表均发表了对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下为来也整理。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毅认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城乡关系发展方向,为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乡村要成为与城市并行的发展主体,要站在乡村发展角度去设计政策,更加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充分激发乡村活力。城乡融合也是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前提下的融合发展,以差异化发展路径来突出乡村的比较优势,由此推动城乡关系改革势在必行。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是继我们过去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我相信在下一步的贯彻落实当中,肯定会制定相应的规划,我相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会做出相应的部署。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或者说是一个要求是生态宜居,过去应该说我们确实存在着重视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投入的力量、投入的资金相对来讲是不够的,但应该说最近这五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代表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使农村的活力被真正激发起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这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都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是能够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好、落实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代表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优先”的地方,只有三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也就是说,教育、“三农”和就业,都是需要优先发展的事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机制,为今后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指明了方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旅游应坚持产业融合、环境改善和公共治理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应坚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应坚持因地制宜、柔性建设的发展方式;应坚持资源的集体属性,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发展动能,扩大非农就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乡村地区是新时期旅游业增长的主战场。乡村旅游既是新型经济业态,也是新型文化业态,旅游业发展利于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和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展现和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的最佳途径之一。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战略视角看,广大的乡村地区是美丽中国战略的建设重点。将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利于促进乡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尹蔚民指出,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在维护和保障民生水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要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多创造一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农业部经管司原巡视员关锐捷认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应以促进产业集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确保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目标。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现代产业、乡村旅游、闲置农宅、乡村文化“五大潜力”,着眼生产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方便舒适、生命美丽精彩、生产关系变革,因地制宜提出战略定位、建设目标、路径选择、工作重点、具体举措、保障措施、动力机制、项目支撑等,既突出地域特色,又善于博采众长,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整合资源、抓住关键、破解难题、务实推进。
关锐捷从六大方面介绍了加快乡村振兴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
      首先,注重生产能力提升,实现产业美。“特色小镇需要策划,须因地制宜做好主导产业。我们要在‘精细农耕’上做好文章。”关锐捷说,主导产业拓展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实现产业美的基础,“精细农耕”拓展重点是适应现代农业特点,一要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适销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精品农业”;二要发展“体验农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城乡生活空间互换;三要顺应大健康需求和农业功能拓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目的地。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环境美。关锐捷表示,农村生态环境根本性恢复改善,是实现环境美的前提。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要注重淡水资源保护、垃圾污染治理、大气综合防治、噪声综合防治、农用土地保护、清洁能源使用。
      再次,要注重生活方便舒适,实现生活美。村民的居住环境方便舒适安全,是实现生活美的标志。关锐捷说,一方面,在“精品村庄”的创建上,要按照“片区建精品、村庄出品位、环境变优美、村民得实惠”的思路,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和环境保护要求为前提对村庄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在“精典民居”的改建上,要结合历史、现代和地域元素,设计相对统一又体现差异的方案,坚持经济适用、乡土生态、传承特色的原则。
     第四,注重生命美丽光彩,实现人文美。在此方面,要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开展文明村、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等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文明素养;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和制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手段,实现产业标准化、管理科学化、费用最低化、品种多样化、营销智能化、生活方便化,普及现代信息技术。
     第五,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实现和谐美。关锐捷表示,促进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性变革,是实现和谐美的关键。在探索创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方面,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生产全程服务、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闲置农宅合理开发。
     最后,还应注重科学规划引导,实现建设美。关锐捷提醒,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应当确立底线思维,不以减少基本农田为代价,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以损害农民权益为代价。因此,各级党政要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实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体现差异,彰显特色;统筹协调,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业界专家、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旅游业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

     辽宁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规划处处长卢锡超表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引领农村构建新时代的产业治理模式、生态治理模式、社会治理模式,助力脱贫致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明素养和文化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构建区域经济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四是坚持共建共享,创新乡村旅游开发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