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页
研学旅行解读

hvr-big
政策解读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倡研学旅游,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的新的契机。截至2014年,我国大、中、小学生人数合计超过3亿人,加上学生家长,形成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研学旅游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广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研学旅游市场发展迅猛。

研学旅游在国外十分流行。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研学旅游已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国家还被纳入到本国教育法律和学校教学体系当中。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明确将研学旅游极其载体青年旅社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研学旅游的课程、方式和时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日本将研学旅游写入了国民教育大纲和学校教育法,并把研学活动安排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中。韩国以毕业学分的方式,倡导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了解本国的文化遗产,接受教育和影响,积极鼓励本国研学旅游发展。

在我国,研学旅游发展较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广东省早在2009年就提出将研学旅游纳入到中小学教学大纲,开设相关研学旅行课程,鼓励和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游。2013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并在苏州、合肥、西安等城市的中小学生中间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省市和地区也积极响应。研学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手段,符合现代教育和旅游发展新趋势,正在逐渐兴起和得到推广。
我国青少年研学旅游发展现状

 研学旅游概念

广义上,研学旅游是指饱含学习和求知欲望的旅游主体,离开常住地点,进行异地探求寻知的旅游活动。

狭义上,研学旅游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由青少年学生作为旅游主体而开展的具有获取知识、体验生活的校外集体活动。学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旅行活动,让学生投入到真正的社会环境,感受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培养他们的个人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研学旅行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十分盛行,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则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期,发展前景虽好,但市场还需要培育。

研学旅行发展模式
以青少年学生为主,未来发展
空间巨大 

以团体活动为主,带有很强

  的目的性



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消费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市场存在很多问题  

研学的基本特征


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公布




研学旅行策略



hvr-big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研学旅游市场秩序紊乱

目前,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出了发展研学旅游,但研学旅游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政策措施尚未得到落实。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研学旅游市场主体复杂,专业化的研学旅游产品标准体系尚未形成。除学校外,各种旅游企业、教育机构和中介等均涉足研学旅游市场,研学旅游基本处于无规范、无监管的状态。

研学旅游产品缺乏设计,产品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

研学旅游发展初期,研学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研学旅游项目和产品缺乏规范的设计,重游轻学,游而不精。其次,由于学校在开展研学旅游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资源,以至于在培养青少年知识积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尽管近年来许多的旅游设计主体开发出了名校访问、职业体验、民俗风情等多种较为新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但在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主体思想的体现上仍显不足,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教育性等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青少年安全问题堪忧

研学旅游满足了青少年感知新鲜事物、陶冶情操、释放个人压力等方面的需求,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有益。但随着研学旅游活动的增多,旅游过程中的交通条件、食品安全、旅游消费欺诈等安全因素增多,安全问题如影随形。
 我国青少年研学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以青少年学生为主,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研学旅行面向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青少年游客约占全球游客总量的20%左右。我国家庭普遍重视教育投资,据估算,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0万到30万人参加海外游学。另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大、中、小学生的人数在2.5亿到3亿人之间,但研学旅行在我国发展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实行研学旅行的学校的比例远不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将其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并给予价格优惠。可以预想,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在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条件下,未来这一市场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未来中国旅游业创新的增长点。 

  2、以团体活动为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研学旅行一般以团体活动为主,由学校、教育机构、留学中介、培训学校和旅行社等组织。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形式是周末或寒暑假期间举办的夏令营、冬令营、境外游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旨在达到提高学生在科学知识、智力能力、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能力的预期目的。随着研学旅行被纳入教育范畴,在教学时间内进行的、带着教学目的的、以近距离旅行为主的、时间一般在一至三天的活动将得到迅速发展,这也会成为一些旅游目的地针对工作日游客较少的解决方案。

 3、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发展初期,研学旅行的产品比较单一:出境市场主要以语言学习或是名校考察体验为主,国内市场则主要是以名校游为主。如今,随着市场的逐渐完善,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以学习特殊专业知识为主的研学旅行频频出现,并逐渐走向了主题化,比如以动漫、影视、体育、科技、文学、历史、生物、探秘等为特色的研学旅行。这将成为以后的发展趋势。 
 
4、消费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市场存在很多问题 

研学旅行属于教育活动范畴,与一般的旅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市场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对研学旅行这一方式是比较认可的,但如今市场上产品纷杂、良莠不齐,且很多产品打着“研学旅行”的幌子,重游轻学,游而不精。究其原因主要是景区、消费者、组织者、政府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景区的修学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特性,有时候只是挂一个“研学”的名头,与一般人群的旅游并无二异。旅行社等组织者在现阶段更多关注的是修学旅游的利益,据媒体调查显示,打着“研学”名号的旅游团普遍比一般的团贵50%左右。他们只是简单的将游和学并在一起,在学校选择、导师资源等教育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而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课外知识、自主能力等方面也不够专业,因此,很多学生在参加完研学旅行后,并没有太多的收获。政府方面,一是监管不够,没有对相应产品的标准规定;二是,没有搭建一个组织者与消费者之间顺畅交流的平台。
一是研学旅游目的要明确

研学旅游应该是有着明确学习、教育目的的旅游行为。这是研学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最核心特征,也是这种旅游产品获得市场欢迎的最重要吸引力。游,仅仅是知的开始。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而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当地的区域特色,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游中有所学、在行中有所思”。在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中,研学旅游所规划的学习目的应该是明确并细分的。旅行社或学校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和进度,参照研学旅游目的地要求,合理安排好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不同年龄学生的研学旅游主题,如农事采摘体验游,博物馆、艺术馆游,课本故事、教学场景游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但我们发现有些旅行社或研学机构设计的一些所谓游学项目,主题不具体,目的不明确,几乎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进行任何有针对性设计,充斥着与成人旅游基本一致的观光景点。这样的项目与国家倡导研学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市场中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是研学旅游计划要周详

研学旅游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教师指导、集体活动、同伴互助、学习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普通的旅游活动要做旅游计划,而研学旅游更需要做好每次研学旅游主题活动方案,突出活动过程中的研学环节。因此,高质量的研学旅游一定需要有学校参与。出游前,提出问题、划分小组,出游中组织讨论、寓学于游,出游后总结评比。有的学校在出游后举行图片展,还将学生提交的研学报告汇编成册。在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旅游企业不应该成为旁观者。研学项目的推荐、活动场地的安排、讲解服务的准备、团队建设的指导都应该成为旅游企业服务的内容。

  三是研学旅游过程要指导

研学旅游游程中必须有教师指导或者有年长的同学帮助,这是保证研学旅游质量、实现研学旅游目标的必要手段。日本神奈川大学的中国语学科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日语专业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上海、杭州开展“修学旅游”。在中日两国老师的指导下,中日同学分成不同的任务小组,有的需要在游览过程中拍摄特定的景点以充实教学资源库,有的需要采访游客并分析不同景点对日本游客的吸引力,有的则需要体验公共交通并比较两国的异同。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观察学生的表现并结合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说教师的存在,才能寓教于游,才能真正将“游”与“学”捏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研学旅游的价值。


四是研学旅游产品要丰富


研学旅游产品要使学生喜闻乐见,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如果说确保研学旅游的学习效果是教师的责任,那么丰富研学旅游的趣味性,提升研学旅游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设计出好的研学旅游产品,则是旅游企业的任务。除了传统的田间地头、工厂学校、海外风情,近年来也不断有一些创新的研学旅游项目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团队为杭州市一些小学开发了“逛义乌学数学”的研学旅游项目。大学生导游带领小学生游览义乌小商品市场,策划了“财商寻宝大比拼”等活动,通过智力竞答和商品算数能手赛评出优胜,使学生兴趣盎然地遨游于数学海洋。这支学生团队还设计了“大学生义乌创业游”等旅游产品,也获得了成功。因此加快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趣味,激发学生兴趣,应该是研学旅游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五是研学旅游市场要共育

研学旅游既然已经成为国家倡导的事业,并以国务院文件的名义发文,那么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就理应成为政府、学校和旅游企业的共同责任。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也明确将修学旅行及其载体青年旅行社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修学旅行的课程、方式、时间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据了解,教育部、国家旅游局也都在研究研学旅游的工作方案。未来,政府应当通过倾斜性的政策推动研学旅游市场走向完善,例如在旅行费用方面,研学旅游经费可以采用“政府支持一点、学校自筹一点、家庭交付一点”的方法,并积极探索对家庭贫困学生实行半免或全免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应加强研学旅游市场监管;学校应通过有组织的研学旅游,解决研学旅游质量不高、游而不学、游学失度的情况,并加快总结经验,形成较为完善的研学旅游操作规程;旅游行业要考虑成立研学旅游协会组织,开展对研学旅游的研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旅行社要推出适合各年龄段、各类主题与国情、乡情教育的研学旅游产品。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社会机构甚至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到异地进行课业补习,这就更加偏离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初衷。

研学旅游在国外十分流行。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研学旅游已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国家还被纳入到本国教育法律和学校教学体系当中。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明确将研学旅游极其载体青年旅社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研学旅游的课程、方式和时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日本将研学旅游写入了国民教育大纲和学校教育法,并把研学活动安排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中。韩国以毕业学分的方式,倡导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了解本国的文化遗产,接受教育和影响,积极鼓励本国研学旅游发展。

在我国,研学旅游发展较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广东省早在2009年就提出将研学旅游纳入到中小学教学大纲,开设相关研学旅行课程,鼓励和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游。2013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并在苏州、合肥、西安等城市的中小学生中间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省市和地区也积极响应。研学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手段,符合现代教育和旅游发展新趋势,正在逐渐兴起和得到推广。

研学旅游在国外十分流行。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研学旅游已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国家还被纳入到本国教育法律和学校教学体系当中。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明确将研学旅游极其载体青年旅社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研学旅游的课程、方式和时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日本将研学旅游写入了国民教育大纲和学校教育法,并把研学活动安排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中。韩国以毕业学分的方式,倡导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了解本国的文化遗产,接受教育和影响,积极鼓励本国研学旅游发展。

在我国,研学旅游发展较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广东省早在2009年就提出将研学旅游纳入到中小学教学大纲,开设相关研学旅行课程,鼓励和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游。2013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并在苏州、合肥、西安等城市的中小学生中间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省市和地区也积极响应。研学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手段,符合现代教育和旅游发展新趋势,正在逐渐兴起和得到推广。

中小学有效实施研学旅行的策略


 精心做好课程设计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

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


此外,研学旅行还包括“研”,也就是学生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搜集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他们适度参与到方案设计当中,例如旅行路线中参观景点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出行方案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活动中各个程序都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支持

健全安全保障措施


《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



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根据旅行路线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从出行、食宿、活动等多方面确保学生安全,并做到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出行前,学校要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与家长和委托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同时,还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接受审核。


2.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旅游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定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


3.开展安全教育

 

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都详细列举出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尽管如此,出发前学校还是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活动安全。


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尽管承担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以及旅游景点可以安排讲解人员,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要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从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内容、任务单的开发设计,到出行中对学生随时的点拨引导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学生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完成组织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成效。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好活动设计实施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先期试点的一些地区,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计入2至3学分,义务教育阶段则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重庆市也建立了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多方合作关系



 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形成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关系,全社会共同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目前,相关配套机制和体系还在不断形成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而是要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

研学项目



应将活动转变为产业



研学方式



把“游学合一”提升为

“行知合一”



研学内容



应把知识研习拓展为素

质培育



研学主体

应从校内延伸到社会

 研学主体,应从校内延伸到社会

传统的修学旅游群体主要是学生,现在的研学旅游市场已出现变化:
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加快,社会各层次的人尤其是中高层人士,有了更加紧迫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另一方面,当研学和旅游合二为一,在学习知识基础上的修身养性成为休闲旅游时代更为普遍需求,特别是“修养”之旅,成为研学旅游的一种贵族化体验。因而,研学旅游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学生延伸到社会公众成为发展趋势。

研学项目,应将活动转变为产业

研学项目体系庞杂,但又过于分散,目前还没有哪一个景区或区域单纯以研学旅游为主。作为景区旅游产品的一个子系,不同类型的项目大多分布在不同区域,即使同一体系下不同功能的研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也可能分布在不同区域,且开放时间上不能协调统一;与研学活动相配套的购物、住宿等功能设施就更不成体系了;至于相关产业的完善,已成为侈谈。

 研学内容,应把知识研习拓展为素质培育

就研学内容来看,已出现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众多研学主题。这些内容,在形式上应注重落地性,即与研学旅行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等紧密结合,以智慧旅游的思维去引导游客,抓住游客兴趣点,提高游客参与性,使旅游体验直观化;在行为导向上,需要在研学旅程中加入人文关怀,寓学于游,把研学旅行纳入社会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研学方式,把“游学合一”提升为“行知合一”

研学旅游易走极端,“游”与“学”往往顾此失彼,游学失衡,其结果是游也不爽、学也不成。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经很好地诠释了研学旅游的方法途径,所谓研学旅游就是抽出时间,换个空间,以旅行的方式学习体验古今中外的自然人文知识,并通过这个过程感悟生活,提升自我,修养操行。据此理解,“游学合一”只是初级阶段,“知行合一”才是现代研学旅游的终极目的。

案例赏析



  • 日本研学旅行

其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