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页

生态服务区



森林旅游结构体系


森林景观区

森林旅游的核心所在,发挥土地价值的关键
​​

生态产业区



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林产品培育、采集和初加工的绿色产业


​​
森林旅游概念
在政策支持下,依托区域丰厚的森林资源,发挥自身地域特色,打造出“宜居、宜养、宜游”的特色旅游。

森林游憩绿道、森林特色餐厅、森林驿站、森林体验馆等服务设施


​​

生态文化区



结合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彰显鲜明文化特色,以文化作为内核,吸引人流


​​

生态居住区



建设养生养老适宜地,助推脱贫攻坚


​​

森林旅游的发展思路



森林景观

森林旅游的核心卖点是森林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资源,如地貌山景、溪谷水瀑、天象、动植物等,生态环境资源,如环境、负离子、植物精气等。

休闲游乐



依托生态条件打造标志型景观、独特建筑景观,形成产品的核心景观吸引物,通过大地艺术、植物造景等景观艺术形式,使生态环境景观化,使自然景观更具可观赏性、情趣性和娱乐性。



生态产品



森林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养生产业、体育产业相结合,升级森林旅游,输出高品质、有特色的森林生态产品。



森林生态地产



森林生态地产,主要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生态居所型地产,如森林生态景观地产、森林生态度假地产、森林生态养老地产、森林生态主题地产等;



森林旅游空间布局




位于大江大河或山川溪谷沿岸的森林公园。如陕西红河谷,四川长江,重庆小三峡、双桂山,江苏江阴要塞,浙江富春江等森林公园。

位于天然湖泊或人工水库周围的森林公园。如浙江千岛湖,广东流溪河,辽宁库区、元帅林,陕西褒河,河南南湾、石漫滩、薄山,福建厦门板头等森林公园。

湖库型森林公园




地处名山大川或中高山区的森林公园。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森林公园属此类型

属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森林公园。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数森林公园属此类型。

地处平原地区的森林公园。如河南郑州、开封,山东黄河口,黑龙江大庆,湖北潜江,上海共青等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分类


森林旅游的特征



 2015年中央6号文件正式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2017年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预示全面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建设。


提出建设接待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提供森林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为主要特色的森林小镇。

林业发展模式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生态福祉需求。

                         良好森林景观                                                        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                                                        森林观光与休闲、养生
岳型森林公园

 低丘型森林公园


平原型森林公园



江河型森林公园




海滨型森林公园


海岛型森林公园



沙地型森林公园



特殊地貌型森林公园



濒临海岸的森林公园。如河北海滨(秦皇岛),辽宁旅顺口、大孤山,山东威海海滨、鲁南海滨,福建东山海滨等森林公园。

位于海岛上的森林公园。如辽宁长海(长山群岛),山东刘公岛(威海)、长岛(烟台),浙江普陀山,福建平潭海岛,广东南澳海岛,湛江东海岛等森林公园。


地处沙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滩或江河故道、沙地上的森林公园。如甘肃阳关沙漠、宁夏平罗沙湖、陕西定边长城、河南开封、山东黄河口等森林公园。

位于古冰川、古火山、古地震崩塌、极地等特殊地貌类型上的森林公园。如陕西太白(古冰川)、南宫山(古熔岩)、终南山(古崩塌),黑龙江火山口、北极村,辽宁沈阳陨石山等森林公园。

四生体验地


生态、生产、生活、生命体验小区,其建设以生态为基、生产为要、生活为归、生命为本,是四生融合、协调、统一的功能性社区。


色彩丰富


绿色做底色、产业做彩色、生态文化增添成色,以此形成对各种生产要素特殊的吸引力。



综合搭配


绿色做底色、产业做彩色、生态文化增添成色,以此形成对各种生产要素特殊的吸引力。



自然天成


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村庄、古村落、自然生态村落等为依托,建设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型社区。

对外开放


通过开放,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形成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的功能性平台,封闭则没有活力。


 森林资源、原生生态环境和原生生态景观为森林旅游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打造森林旅游的基础所在。森林旅游一般选在具有丰厚自然生态资源的地方,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其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下,结合周边地形、地域特色,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使体验者感受到原始生态的魅力,置身其中,身心舒畅。

 生态产业区是森林旅游的推动力量,是保持森林旅游的活力所在。主要的生态产业区主要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林产品培育、采集和初加工的绿色产业,促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林农增收,助推脱贫攻坚。
同时还能以科研为引导,进行科普教育,开展森林生态产业示范区,引起游客对森林资源的重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服务区是丰富森林旅游的关键所在,配合高品质、高标准的现代生活水平,形成宜养、宜游的森林旅游。
由此衍生出森林浴场、森林瑜伽、森林骑游、森林健步、森林养生、森林氧吧、森林美食、森林美景等更为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对森林优质产品的需求,保持森林旅游的可持续性和活力。

 生态文化区是森林旅游的内核所在,整合当地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挖掘深厚的文化积淀,向旅游文化转变,并且创新文化形式,推动森林旅游的发展,拉动区域经济新增长,真正做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结合森林景区的生物多样性利用现有的生物载体,挖掘相关文化内涵, 通过生态、景观与文化完美结合,使景区的独特自然资源基底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相辅相成,通过恰当的载体凸显而形成独特卖点,迎合市场需求推出。

 生态建筑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建筑设计中要找寻“顺应当地环境的住居型态”,与环境互动互补,进而创造出对应环境之建筑。建构安全、舒适、健康且永续居住的建筑型态,用亮点引导居住,进而带动人流,打开经济市场。

01
中心式

适合地处偏远、中心区保存有完整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且集中分布的森林公园。
02

偏心式



适用于地处江河、湖泊、高山等地理边缘地带的森林公园。

03

多核心式



适合基地条件复杂,或具有多种受保护对象,分布状况又不集中的森林公园。

04

中心+分散式



适合基地条件复杂,或具有多种受保护对象,分布不集中的森林公园。

中心+分散式功能空间布局理论模型特点为:
多个空间上不连续的生态保育功能区,并有各自的缓冲区,形成多个结构完整的单元式生态保育功能区;
每个生态保育功能区用廊道与其他功能区联系;
各游憩活动功能区运用交通廊道作联系;
从生态保育功能区到游憩活动功能区,自然属性呈减弱趋势;
生态保育功能区需考虑各自的最小面积,其他的生态保育功能区面积也应根据各自的主要保护对象确定合适面积。



森林旅游开发策略




点上突破
森林旅游的开发依托自然环境资源,以现有地域特色为亮点启动核心项目,创造能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旅游价值。

游线串联
 
​规划开发中游线的串联应围绕高潮项目点,将核心项目与各个景观节点串联,最终延伸至森林小镇,作为游线的最终体验点,其核心价值是强化现有自然资源的独特性。

片区开发
林山地的整体开发体量过大,因此在森林旅游的开发中应以森林小镇的形式以片区形式开发,其价值在于融合多种功能,打造实现满足市场多方面需求的创新旅游项目。 
综合“点、线、片”分析结果,森林旅游的开发是现代人群回归森林,实现森林休闲度假旅游的最终节点,是旅游景区人流导向的目标点与终点,同时也是森林旅游开发中的重点。  

森林旅游发展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采用掠夺式、破坏性的方式,而应该全面考虑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社会、经济、生态及文化的可持续性。从森林旅游产品的类型来看,游乐产品比观光、休闲、度假产品的体验性、参与性更强,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因此,在开发游乐产品时要更加以自然保护为约束条件,测定环境承载能力,开展低碳旅游,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以主题凝练为特色

主题凝练是规划区域破题的有效方法。旅游区的主题凝练将起到统领全局、明确空间划分、完善内部功能空间组织的作用。对于旅游产品项目来说,主题就是一条联系各个具体单项设计的纽带,产品项目设计上一个合理而统一的主题是必不可少,否则,产品项目的开发就会散乱无序,削弱整个旅游区的资源和吸引力。不管是森林旅游景区、景区功能分区还是森林旅游产品项目,都要有合理而统一的主题,通过这一主题指导景区和产品的开发。

以产品创新为核心


产品创新主要着力于森林审美功能的提高及项目创意设计。审美功能的提高主要是森林生态景观、大地景观等方面的营造;项目创意设计的范畴相对较宽,应用创造性思维创意与创新森林旅游产品,创造特色,使旅游者产生共鸣。如,游乐产品中,森林主题公园的建设,高尔夫、拓展、探险等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休闲产品中,森林与温泉、中医结合,开发的森林静养、温泉养生、中医养生等产品;森林度假产品中的度假村、汽车营地等。
产品创新要与提升传统产品相结合,快速适应游客需求多变、自主性强、兴趣多样化、选择个性化的特点,并将现代元素注入森林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实施传统产品升级。

以休闲体验为重点


目前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在于休闲类和游乐类。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休闲将成为世界旅游的主流。旅游消费者将闲暇时间用于休闲,以达到放松身心、康体娱乐、自我完善等目的。旅游产品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为顾客提供经历和体验的程度高低,参与体验型产品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森林旅游产品设计注重体验功能既符合旅游经济特点,也符合森林旅游市场的需求。

以本土设计为理念


森林林旅游产品特色化、个性化的最佳方法就是本土化。强化本土理念(当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应用本土材料(石材、植物等)、挖掘本土文化(民俗节事、生产生活方式等)、利用本土建筑(小品等)、设计本土游憩方式。

中心式功能空间布局理论模型,其特点为:
三圈层空间结构从外至里,依次为:生态保育功能区、生态保育和游憩功能区、游憩活动功能区;
空间从外向里,自然性趋势越来越弱,人为活动强度越来越强;
生态保育功能区处在外围区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

偏心式是最常见的功能空间布局理论模式,其特点为:
生态保育功能区从基地中心偏移;
从生态保育功能区到游憩活动功能区,自然属性呈减弱趋势,人为活动强度呈上升趋势;
生态保育功能区以及生态保育和游憩功能区具有完整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与外围自然基底直接相互作用,能成为自然基底或大型自然斑块的一份子。

偏心式功能空间布局理论模型适用于地处江河、湖泊、高山等地理边缘地带的森林公园,由于边缘地带的生态环境较好,受外界干扰较少,规划设计时可考虑将生态保育功能区偏向于生态环境较好的一侧。


多核心式功能空间布局理论模型特点为:
具有多个空间上不连续的生态保育功能区,但共用一个缓冲区,即生态保育和游憩功能区,使各生态保育功能区之间能相互联系,避免各自孤立和破碎化;
从生态保育功能区到游憩活动功能区,自然属性呈减弱趋势,人为活动强度呈上升趋势;
生态保育功能区应根据受保护对象及其种群密度和最小存活种群,确定最小生物保护面积。


森林旅游运作思路





首先,景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作为基础点,是打造森林旅游的先决条件。包括森林绿化、河流、山川等自然形成的资源,吸引人流。


其次,休闲游乐配套设施作为支撑点,是深入体验森林旅游乐趣性、丰富性、多层次性的必需,是留住人流的关键。


再次,生态产品的有效输出是森林旅游的核心所在,是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双重增长的效应点,有效的推动扶贫攻坚。


最后,生态地产是森林旅游的赢利点,是带动“宜居、宜游、宜养”的推动力量。

森林旅游打造策略





 资源多样化

以森林和山地为背景的基础环境,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市场供求而选择的开发方向,规避资源的同质性、普通性,打造“森林+”系列开发模式,如森林+康体、森林+养生、森林+休闲等。

完善基础设施
上争下取、外引内联
上争:通过编制策划和规划方案,向上吸引政府长官的眼球,引起他们对本项目的重视,并通过申报立项流程,争取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下取:充分调动景区原住民的积极性,让老百姓看到开发旅游为其带来的好处,考虑他们在未来景区发展格局中的利益共享,从而说服原住民以社区或村委会的名义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捐资。
外引:紧密对接大区域的交通规划,与离其最近的已建或待建的大交通线路进行充分衔接,通过报批高速互通、修建支路等方式融入区域交通网络格局中。
内联:通过大项目招商,以景区内优质项目捆绑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争取开发商出资建设部分道路等基础设施。

合理用地,效益最大化

林中保护、林外找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林内(山上)游,林外(山下)住。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尽量少地在山上和林内规划大体量的旅游项目,最大程度地保护山上的环境不被破坏。而将用地指标的寻找转向山下或者林外,这样也能拓展景区的范围,形成林内(山上)和林外(山下)的空间互动关系,同时也能起到造福乡镇百姓的作用,一举多得。
以林为核、层式推进:在旅游项目开发的时序安排上,我们认为,应该按照外围地块与核心景区的距离、交通联系等因素,将这些可建设用地进行划圈分层,最终形成围绕核心景区,不断向外拓展的层式空间拓展趋势。

市场化管理

国内大多数森林公园的历史前身都是国有林场,因此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权分立,即引入市场化的管理道路,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引进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引入专业性的旅游经营企业介入进来,打破景区内部的条块分割,是森林类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森林旅游综合产业价值链演化





森林旅游以其“绿色、健康、休闲、时尚”等特征成为旅游业一个迅速增长的细分市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走出城市,走进森林,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绿色、健康,参与、体验不同类型的森林旅游产品。

森林旅游产业,是依托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系列设施与服务供给的总和。通过吸纳产品创新设计理念、选择立足资源基础的创新开发模式,推动产品提升,进而实现森林旅游产业的升级,是个必然,未来森林旅游发展将形成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多产业结合的综合产业链。森林旅游与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体育运动、休闲商业、城镇运营等的融合发展,是大众旅游时代、双创时代下旅游产品和旅游态的创新以及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体现。


核心产业:指森林风景资源或森林风光资源,表现为森林、园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蕴涵许多自然景观。

配套产业:为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


创意产业:使旅游产业衍生出来的温泉、疗养、SPA、禅茶等养生项目,以及太极、瑜伽、高尔夫、绿道等体育活动。

支柱产业:借力地方民俗和文化,结合森林景区的生物多样性利用现有的生物载体,挖掘相关文化内涵,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亮点的支柱产业。

森林旅游特色开发





森林+养生

森林养生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环境和林产品,科学的发挥森林保健效果,让到访者置身于森林之中,吸收天地精华,并根据森林环境及自然资源、文化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五感体验,开展静养、运动以及保健教育等项目,必要时辅以医疗保健人员的指导,从而帮助到访者达到预防疾病和增进(维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森林养生包括身体的养护、修复、消除亚健康,健康精神、增加朝气,明理开慧、破迷开悟,从色身和心灵两个方面提高生命质量从而延长寿命。从行住坐卧饮食起居到治未病消除亚健康,以致消除烦恼心灵放飞。森林养生包括三个层次:养身——强身养护、修复疗养、消除亚健康;养气——理通气脉、平衡阴阳;养心——禅修开悟、明理开慧。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森林景观养生

以利用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观赏类)、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氧气、植物精气、阳光、水汽等)自然要素提供养生服务为主。主要项目有森林浴场、负氧离子保健场、植物精气养生、森林日光浴、拓展训练、运动健身等。


森林人文养生
以利用森林人文景观、森林文化展示体验等要素提供养生服务为主,主要包括通过森林人文景观、文化遗迹、佛道儒的寺观庙院等游览了解给人以启发启迪;通过森林资源及景观的变化使人悟入生命和谐的真理;通过在森林环境中学习实践佛道儒的养生养性功法,开阔视野,使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类、瑜伽类、禅修类等。


案例赏析





  • 朝阳市劈山沟景区总体规划

  • 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

  •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 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

  • 湖北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

其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