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域旅游”
返回专题页
全域旅游
四主:区域内有明显旅游主打产品;旅游业可称为区域主体功能;旅游业称为区域主导产业;旅游业可成为区域主打品牌。
两特:旅游资源禀赋特别高;旅游产业覆盖面特别广。
主体
将特定区域(区县省市)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要素、服务、产品......)
全域旅游概念内
做法
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多部门)、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旅游+)发展)

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景区内外城市乡村)、全域共融(产业)、全域共享(设施和服务主客共享)


目标
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


本质
全产业



全过程



全空间



突出四大原则
全时间



发展中的四个误区
基于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指导下,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统计评价体系,用地政策等推进旅游委、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和执法监管。
突出地域特色:培育核心吸引物,升级特色旅游产品探索全域旅游特色模式与路径。
全面统筹推进:空间统筹:全域统筹布局,景区内外统筹推进部门联动,通过多级联动和部门合作,推进旅游管理全过程优化。
强化引领示范:以全域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先行示范,极度推进发展全域旅游。



一、避免到处假设、破坏资源
二、避免跃进式扩张、一哄而起
三、避免同质发展、简单复制
四、避免唯旅游GDP导向、鼓励考核

全时+全天+全季
24小时
白+黑
春夏秋冬

景区+社区
目的地+客源地


旅游+
旅游+一产
旅游+二产
旅游+三产

行前+行中+行后
全全程化服务
线上线下互动


全域旅游政策背景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旅游区
2015年8月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研讨会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
2015年9月 《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知》
2015年11月  供给侧改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
2016年1月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谋划“十三五”和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2016年2月  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政治方面: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抓手
经济方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抓手
民生方面: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的抓手
文化方面: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抓手


全域旅游做什么?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旅游区
不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客体,提供生态背景、文化底蕴、产业分工协作等支撑功能
发展重点:提升环境空间——营销人文氛围——优化产业供给——孵化潜力旅游区。
A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B
全域旅游实施方案和
行动计划
C
全域旅游营销策划
D
全域旅游公服规划
E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指南和标准
F
全域旅游培训
  • 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 山东德州主城区核心文化旅游带规划设计项目
  • 辽宁省凤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全域旅游案例

其他专题

新时期全域旅游发展将形成一个“处处为景,人人服务,全域旅游”的社会共享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全域旅游规划需要创新项目观,在规划时要对现有的旅游项目进行整理清点,运用旅游项目规划加减法,对一些陈旧过时的旅游项目进行改造或放弃的“减法”处理,对于适应全域旅游整体发展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规划开发建设的“加法”处理,注重规划项目之间的融合互补,充分考虑到全域旅游资源要素的内部集聚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外部关联性,对项目进行精心策划与统筹管理,不仅仅是注重项目的“新、奇、特”,更要注重规划中多项目的联合驱动,培植全域旅游项目名品,打造全域旅游项目精品,注重全域旅游项目建设的精致化、细致化与极致化,实现全域资源要素利用最优化。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九大创新
全价值链的发展观,是以传统旅游开发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为基础,对旅游全价值链进行延伸,形成新的融合资源、纽带、市场、服务、盈利以及品牌等多重价值的全域旅游价值链。首先,创新传统社会价值观,形成满足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要素互动沟通的纽带价值观以及“全域开发,全民参与,全民服务”的服务价值观;其次,创新传统经济价值观,注重旅游开发对全域经济及各产业的带动价值,注重旅游规划对客流与旅游经济的引导作用,形成新的以区域大市场和游客需求为导向的市场价值观;另外也要形成具有区域溢价效应的盈利价值观与品牌价值观。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九大创新
新时期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以超前的眼光、战略的高度,将全域旅游开发提升到顶层设计的层面,纳入“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要从“单一景点规划建设”思维向“全域吸引物规划开发”的思维模式转变,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打破传统过时的景点旅游规划的固有思维模式,运用全新的旅游开发理念,注重全域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共享机制。“十三五”期间要运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布局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全域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全域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增加全域旅游的有效供给。
4.0时代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具有均等全域化、智慧标准化、多元协调化、人本体验化、共建共享化五大特征。




创新理念观,构建全域旅游思维
创新体例观,变革规划内容供给
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规划将创新体例观,立足于区域旅游业发展,视全域为有机的生态系统,以现有旅游规划的基本体例为依据,在规划体例上对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节能减排等内容有所体现。重点创新编制全域营销、基建以及保障体系,强调旅游业节能减排、全域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全域旅游业环境保护等内容。创新旅游规划体例,凸显价值提升原则,突出全域旅游规划对旅游产业链的打造、旅游产业业态的培育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以“全而新”的文本形式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具有变革意义的规划内容。



创新要素观是将旅游要素的概念进行延伸与拓展,将各类要素加以整合,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将传统的六要素进行重组,更要将旅游与农业、工业、城建、交通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旅游服务运行体系。“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域旅游规划过程中通过发现优势资源、挖掘潜力资源、设计核心项目、整合主题项目,将散落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吃厕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一纳入吸引物范畴,形成一个涵盖旅游全产业链的新型要素融合观,延伸旅游资源链条。
创新要素观,延伸旅游资源链条
创新项目观,设计全域旅游精品
创新功能观,提升全域旅游“质”“量”
新时期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旅游功能的提升,“十三五”时期旅游规划要创新功能观,在进行全域旅游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关注传统旅游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更要加大对规划中的全域空间布局、全域交通线路、全域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的关注,创新提升全域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以及全域旅游经济驱动功能。在全域旅游规划时一方面要创新旅游功能的横向提升,实现全域旅游功能“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创新旅游功能的纵向提升,实现全域旅游功能“质”的飞跃。拓展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乐活乐居、健康养生、科普探秘等多功能板块,做到“质”与“量”两手抓。

创新品牌观,完善全域旅游形象
创新品牌建设观念,要形成“大旅游”的品牌发展思路,注重全域旅游产品整体市场竞争力的培养,围绕着整体品牌塑造全域旅游核心竞争力,增加全域旅游品牌价值链的连续性与有效性。各地区在进行旅游品牌的塑造时,不要局限于传统自然与人文资源,要针对全域旅游提出具有全域普适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例如“好客山东”、“灵秀湖北”、“清新福建”全域品牌的打造,转变传统的“单一核心吸引物”的品牌塑造策略,创新形成“全域旅游大名片”的品牌塑造观念,注重对全域旅游品牌的利益诉求点的关注,识别新时期顾客群体的多重需求,创造彰显全域旅游形象的旅游品牌。

创新价值观,打造全域旅游价值链
创新市场观,形成全域营销体系
构建全域市场营销观,在进行市场规划开发时要打破传统“以景点为中心”的宣传推广模式,将旅游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相结合,形成“全域化市场,一体化营销”的市场推广思路,依托产业链上下游的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多位一体,整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全民营销网络。规划中加强对全域旅游市场的综合调研,利用市场契机寻找市场空缺,设计精准营销方案,以台网互联、互动行销为手段,以内容营销、针对性营销、社交新媒体营销等为方式,针对全域大市场与各细分市场需求设计形成内外结合、线上线下同步的全域营销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域旅游规划需创新产业发展观,形成旅游全产业链的发展思维,推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树立一个全域旅游的大产业观,将旅游发展与“五化”建设融合发展,打造“旅游”+“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农业化”的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在规划中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要创新产业融合的意识;二要创新产业融合的路径;三要形成产业融合的创意;四要提供产业融合的支撑。规划将旅游作为全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中心环节与教育、交通、农业、工业、养老、医疗、养生、会奖、装备制造等其他产业相融合,拓展全域旅游产品空间,打造全域旅游产业生态圈。

创新产业观,拓展旅游产品空间
全域旅游怎么做?
(一) 改革创新旅游管理
建立横纵联合体制,推进执法、政策、规划、统计创新纵向设置市、县(区)、重点乡(镇)、村四级旅游管理机构——逐级分解任务,确保落实执行。发挥 行业协会在企业服务、标准制订、技术交流等行业促进方面的作用。探索向社会机构、专业组织购买旅游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二) 统筹全域旅游空间
旅游发达且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应重点提升旅游廊和旅游场域建设。旅游落后且经济基础一般区域,应集中力量建设精品旅游区。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旅游区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旅游区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空间区域,是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在不同环境背景中呈现多种形态:城市休闲区、旅游村镇、旅游渡假区、大旅游景区。
发展重点:核心吸引构建——旅游要素配置——服务设施完善 ——多规合一保障落实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旅游区
连接不同旅游区的通道,交通廊、景观廊、产业廊、服务廊四合一。
发展重点:景观廊道提升——观景节点打造——休闲驿站建设——产业要素集聚。
区域旅游链接纽带——旅游廊
区域旅游环境背景——旅游场域
(三) 打造特色旅游吸引
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吸引物的载体和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四) 优化旅游公共服务
全域旅游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从过去的酒店到景区“两点一线”服务向行前、行中、行后全过程服务转变。
(五) 联动构建旅游产业
全域旅游不仅是强调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在于以旅游消费为平台,推进“旅游+”和“+旅游”整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六) 着力营造环境氛围
全域旅游不仅对目的地的硬件配套水平提出要求,更看重营造“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形象”的旅游氛围,主要包扩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的任务。
旅游要素升级
横向“旅游+”
旅游活动和投资向关联产业渗透
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通过完善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摆脱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现旅游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转变,形成旅游新产能
产业横向带动
在生态功能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下,生态旅游成为这些区域重要的优势产业甚至是主要的方向发展方向。在这类区域,要将创建全域旅游作为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全域旅游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释放转化生态效益。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旅游行动,实施绿色开发、绿色消费,推进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创新绿色发展机制,促进旅游业低碳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纵向“+旅游”
旅游需求刺激上游产业结构性改革
拓宽产业的发展空间,由政府、社会带动企业多元化进步,主动的向旅游业靠拢,激发产业的活力,自主实现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共同进步。
全域生态环境保护
明确“红线思维”,包含在那个优质生态
明确政策红线
划定规划红线
守住生态红线
全域人文环境优化
加强培训和宣传,鼓励全社会参与
当地环境文明:
当地居民:热情友好的主人翁
旅游从业人员:文明的服务者
旅游志愿者:温暖的宣传员
由此带动游客文明:
游客:文明出游,爱护环境卫生
产业纵向带动
均等全域化
旅游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是均等全域化的,旅游活动范围没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形成的是统一的大市场,区域旅游就是无障碍旅游;旅游公共服务,景点景区内外不是“两重天”,而是一体化的;城乡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体推进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游客群体享受社会的帮助是良性的;打造的是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智慧标准化
全域旅游的发展要靠智慧的驱动,“互联网+”增加了深度、厚度,“旅游+”则拓展了广度,利用大数据将参与旅游的用户、旅游用户年龄及性别偏好、旅游用户兴趣偏好、景点品牌传播”等大数据加工成可利用的产品,这将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旅游产品的转型、中国旅游发展的升级、跨界融合的产业构建等;同时,引入专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体系,实行政府职能转变,进行标准化管理,将有利于全域旅游的推进等。
多元协调化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徒步、漂流、自驾游、探险、登山等特种旅游不断涌现。由于这些新业态发展普遍不太成熟,大部分探险游客是自发组织,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或者专业机构的指导,且参与者普遍存在探险专业知识欠缺和准备不足,再加上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风险监控体系不健全等造成旅游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对游客公共安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本体验化
旅游业的本质是围绕着人来开展服务的,游客的需要是首要的工作,突出加强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工作,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注重人的体验性,最大程度方便游客出行,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迎合游客的心理需求。
共建共享化
发展全域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本地市民,因为它的目标是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那么相应地,这座城市的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交通建设等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做优旅游消费
市场需求决定要素升级方向
足量化:总量供给匹配市场需求,满足高、中、低档的不同消费群体
标准化:标准化配置产业要素,提供舒适安全的旅游体验
特色化:特色化提升产业要素,突出地域文化
品牌化:进一步精品提升产业要素特色,形成旅游品牌吸引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旅游区
不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客体,提供生态背景、文化底蕴、产业分工协作等支撑功能
发展重点:提升环境空间——营销人文氛围——优化产业供给——孵化潜力旅游区。
产品化开发利用
围绕潜力吸引物,打造体验和消费项目。 遵循全域空间整合、四季全时、“旅游+”、“互联网+” 四大架构,突破单一的“景区引爆”,创新和培育旅游十二要素的消费业态,形成活动引爆、小镇引爆、要素引爆等综合型多样化的引爆。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城镇改造提升、投资模式搭建、文创孵化、智慧旅游等方面。
发现潜力吸引物
围绕潜力吸引物,打造体验和消费项目。 遵循全域空间整合、四季全时、“旅游+”、“互联网+” 四大架构,突破单一的“景区引爆”,创新和培育旅游十二要素的消费业态,形成活动引爆、小镇引爆、要素引爆等综合型多样化的引爆。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城镇改造提升、投资模式搭建、文创孵化、智慧旅游等方面。
品牌化包装营销
把潜力吸引物与景区等传统吸引物同等对待,纳入城市各类宣传之中。如在城市宣传中展现风土人情,定期举办地方文化活动等。
作为为旅游者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的总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从最初的封闭自循环的1.0时代到深入改革的2.0时代,再到现阶段初步自成一体的3.0时代,伴随着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旅游阶段到来,以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全域旅游的开展,中国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必然要全面升级到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4.0时代。
4.0时代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具有均等全域化、智慧标准化、多元协调化、人本体验化、共建共享化五大特征。




统筹全域旅游空间
旅游发达且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应重点提升旅游廊和旅游场域建设。旅游落后且经济基础一般区域,应集中力量建设精品旅游区。
全域旅游核心载体——旅游区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空间区域,是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在不同环境背景中呈现多种细腻:城市休闲区、旅游村镇、旅游度假区、大旅旅游景区。
发展重点:核心吸引构建——旅游要素配置——服务设施完善——多规合一保障落实
区域旅游链接纽带——旅游廊
连接不同旅游区的通道,交通廊、景观廊、产业廊、服务廊四合一。
发展重点:景观廊道提升——观景节点打造——休闲驿站建设——产业要素集聚。
区域旅游环境背景——旅游场域
不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客体,提供生态背景、文化底蕴、产业分工协作等支撑功能。
发展重点:提升环境空间——营销人文氛围——优化产业供给——孵化潜力旅游区。